校园美食公关活动:如何让学生从「吃一次」变成「天天来」
九月开学季的食堂总是热闹非凡,李记包子铺的老王却愁得直挠头——促销海报贴满橱窗,特价套餐卖得火热,可等新生军训结束,销量又回到了原点。这种「开学热三月,往后冷清清」的现象,正是校园餐饮品牌最头疼的忠诚度难题。
一、把试吃会变成美食社交场
在清华大学2023年的美食节上,某连锁奶茶品牌把新品试饮台改造成了「配料实验室」。戴着厨师帽的学生们自己调配芒果、椰果比例,最后捧着专属杯拍照发朋友圈的场面,比任何广告都管用。
传统试吃 | 互动式体验 |
---|---|
单日参与200人次 | 三天累计1500人次 |
次日回购率12% | 当月复购率提升至35% |
1.1 藏在饭卡里的惊喜
南京某高校食堂最近流行「盲盒套餐」,8.8元的定价藏着可能出现的小龙虾拌面或鲍鱼粥。学生们自发创建的「今日开盒」话题,在校园论坛盖起了千层高楼。
- 每周二、四定点上线
- 限量200份制造稀缺感
- 搭配「难吃险」保障用户体验
二、让学生成为品牌代言人
上海交大的「食堂英雄榜」总能让小张激动不已——他拍的油泼面视频获得3000点赞后,店家真的把作品印在了餐巾纸包装上。这种看得见的成就感,比发优惠券管用十倍。
2.1 从吃货到美食侦探
武汉大学周边的火锅店搞起了「漏洞挑战赛」,在菜单里故意设置价格错误。成功找到bug的学生不仅能免单,名字还会被刻在店内的「火眼金睛榜」上。
运营妙招:- 每月更新主题任务(找错别字/算差价/猜新品)
- 设置阶梯奖励刺激持续参与
- 用定制餐具作为荣誉象征
三、舌尖上的记忆点打造
北京师范大学的「节气食堂」总能在特定日子带来惊喜:立春的樱花糕、冬至的彩虹果汁,这些限时供应的仪式感,让学生们养成了「看日历吃饭」的习惯。
常规菜品 | 主题菜品 |
---|---|
日均销量80份 | 单日峰值600份 |
客单价15元 | 搭配套餐提升至28元 |
3.1 让食堂变成第二课堂
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烘焙坊开设「周末大师班」,教学生做低糖麻薯和3D咖啡拉花。结业证书上印着「生活艺术家」的称号,很多学员后来都成了店里的常驻帮手。
窗外的梧桐叶开始泛黄,食堂阿姨笑着把刚出炉的桂花糕递给常客:「记得明天带空饭盒来换积分啊」。炊烟袅袅中,那些关于美食的故事正在继续……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