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动建造迷你世界的游戏
当乐高遇上代码:我在自动建造迷你世界游戏里当上帝的那些日子
凌晨2点37分,第17次按下F5刷新时,屏幕上突然蹦出个歪歪扭扭的树屋——那是我用三行代码生成的第一个建筑。咖啡杯沿的牙膏渍还没擦干净(别问为什么杯子里会有牙膏),但此刻我确实感受到了造物主的快乐。
一、从沙盒游戏到自动建造的进化史
记得最早玩《我的世界》那会儿,为了盖个带烟囱的小木屋,愣是折腾到凌晨三点。现在回头看,自动建造游戏就像给建筑师配了支机器人施工队:
- 2009年:《我的世界》开创手动堆叠时代
- 2015年《TerraTech》首次尝试半自动建造
- 2020年《Satisfactory》把流水线搬进开放世界
但真正让我瞳孔地震的,是去年在Steam上偶然刷到的《WorldEngine》。这玩意儿能用算法生成整个文明,从石器时代的草棚到未来都市,全自动演进。
游戏类型 | 建造耗时 | 典型操作 |
传统沙盒 | 8小时/栋 | 手动放置每个方块 |
自动建造 | 3分钟/城 | 调整参数滑块 |
二、这些游戏到底怎么"自动"的?
上周拆解了7款主流自动建造游戏,发现它们基本都在用这三板斧:
1. 预制模块系统
就像乐高有现成的窗户零件,《Timberborn》里所有水车都是标准件。有次我手滑把生产效率调到200%,结果河面上瞬间长出水车肿瘤——密集恐惧症慎玩这种骚操作。
2. 程序化生成算法
《No Man's Sky》的星球生成代码现在看已经不算黑科技了。更绝的是《Dwarf Fortress》,它的世界生成算法甚至被大学考古系借去模拟古代文明变迁。
3. 物理引擎托管
在《Besiege》里设置好受力点,那些摇摇欲坠的攻城车居然能自己保持平衡。有次我建的投石机因为重心计算失误,发射时把自己弹进了海里,这大概就是数字世界的墨菲定律。
三、新手避坑指南(血泪版)
用三个月头发换来的经验,信不信由你:
- 不要在第一天就挑战《Factorio》的100%自动化成就,你会被传送带逼疯
- 存档!存档!存档!自动建造游戏的崩溃往往发生在最完美的作品即将完成时
- 准备个二手键盘——调试参数时疯狂敲退格键的感觉,比捏泡泡纸还解压
特别提醒:某些游戏的资源计算会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。我朋友曾因为把铁矿产量设成6.0001,导致整个供应链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崩塌。
四、让人细思极恐的细节设计
最近沉迷《Oxygen Not Included》,发现这些游戏藏着不少魔鬼细节:
• 管道里的液体真的会有惯性冲击效应
• 温度差导致的材料膨胀系数差异
• 甚至模拟出了不同气体分层的物理特性
有次我的基地因为氢气聚集在天花板,导致顶层的太阳能板全部失效。这种突如其来的真实感,比任何剧情杀都让人头皮发麻。
五、从游戏到现实的奇妙连接
去年MIT有个课题组,把《Cities: Skylines》的交通算法改良后,真的用在了波士顿的公交调度系统里。现在想想,我在游戏里建的立交桥要是放在现实世界,大概能造成史上最壮观的连环追尾。
凌晨四点,窗外开始有鸟叫。屏幕上的迷你城市还在自我迭代,某个角落突然冒出一座哥特式教堂——这绝对不是我写的参数。或许自动建造游戏最迷人的地方,就在于总会给你意料之外的礼物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