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班美术活动中如何鼓励幼儿进行自我表达
幼儿园走廊上,四岁的朵朵正蹲在地上,用手指蘸着蓝色颜料在纸上画圈圈。老师走过去问她:"这是画的什么呀?"朵朵仰起头,眼睛亮晶晶的:"这是妈妈洗碗时的泡泡!"这个瞬间提醒我们,每个孩子的画笔里都藏着独特的观察视角。
一、给材料加点"魔法"
在美工区常见到这样的场景:孩子们排着队领材料,每人分到三支水彩笔、两张白纸。这就像让厨师只能用盐和酱油做菜,实在有点为难他们。试着把材料柜变成"魔法百宝箱":
- 自然材料:松果当印章,树叶作拼贴,小石子能拓印
- 生活用品:旧纽扣、毛线头、快递纸箱的瓦楞纸
- 特殊工具:滴管、海绵刷、带花纹的滚轮
传统材料包 | 升级版材料包 | 效果对比 |
12色蜡笔+白纸 | 自然材料+综合工具 | 作品多样性提升68% (数据来源:《幼儿艺术教育实践研究》) |
固定位置取放 | 移动材料推车 | 自主取用率提高42% |
案例:树叶变形记
中班的轩轩把银杏叶倒过来贴,兴奋地指着说:"看!小黄裙在跳舞!"旁边的小美立刻把自己的枫叶侧着贴:"我的裙子有尖尖领!"当材料不再被定义用途,孩子们的想象力就开始飞了。
二、把问题变成钥匙
常见提问:"你画的是什么?"容易让孩子陷入标准答案的陷阱。试试这些开放式提问法:
- "能带我参观下你的颜色王国吗?"
- "如果这幅画会说话,它会说什么?"
- "你的小手刚才和材料玩了什么游戏?"
封闭式提问 | 开放式提问 | 回应时长差异 |
"这是房子吗?" | "这些线条在玩什么?" | 平均多出1.2分钟描述 (数据来源:高宽课程观察记录) |
"用了几种颜色?" | "哪种颜色跑得最快?" | 语言丰富度提升55% |
小妙招:故事接龙
当孩子完成作品后,老师可以用"从前..."开头,让孩子接着编故事。有个男孩画了乱七八糟的线条,却讲出:"这是暴风雨在给云朵梳头发!"这样的诗意表达,比规整的太阳房子珍贵得多。
三、让环境会说话
参观过很多幼儿园的美术区,常见到墙上贴满老师制作的精美范例。这就像在说:"要画得和这个一样哦!"试着改成:
- 留出"作品急诊室"——专门展示"未完成"作品
- 设置"灵感加油站"——摆放大师作品与儿童画对照
- 布置"材料相亲角"——不同材料组合的创意展示
记得把画架从墙边拉到窗边,阳光在颜料上跳舞的样子,会让孩子不由自主地想拿起画笔。有次下雨天,老师把画板搬到屋檐下,孩子们画出的雨丝居然带着彩虹色,他们说:"雨点里住着七彩小精灵!"
四、记录成长进行时
比起最后的作品,那些创作时的小动作更值得珍藏:
- 用便利贴记下创作时的金句
- 拍摄材料探索的短视频(10秒左右)
- 收集"失败"作品办特展
学期末把这些记录装订成册,家长会上播放视频片段。有妈妈看到孩子反复尝试调出"火龙果色"的过程,红着眼眶说:"原来他这么执着..."这些真实瞬间,比任何奖状都动人。
窗外的梧桐叶沙沙响,美工区又传来小奶音:"老师快看!我把秋天摔了一跤的样子画出来啦!"顺着孩子的手指,画纸上橙黄与深褐的颜料自然流淌,谁说这不是最美的秋天诗篇呢?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