腾讯抄袭阴阳师回应了吗
腾讯到底抄没抄阴阳师?这事儿咱得掰扯清楚
凌晨两点半,我盯着电脑屏幕第N次刷新微博热搜,手指头在机械键盘上敲得咔咔响——这年头做个游戏玩家真得练就一副火眼金睛。腾讯新出的《代号:破晓》刚放宣传片,弹幕就炸了锅:"这不是阴阳师换皮?""腾讯老传统艺能了",连我那个只玩消消乐的室友都探头问了句:"网易和腾讯又打起来啦?"
先看事实:两款游戏到底像不像
我翻出2016年阴阳师的式神立绘和《代号:破晓》的设定图对比,发现几个争议焦点:
- 角色设计:都有和风元素,但破晓加了赛博朋克的光效
- 战斗模式:都是卡牌回合制,不过破晓多了实时联机
- 抽卡机制:保底概率都是2.5%,这个数字确实微妙
对比项 | 阴阳师 | 代号:破晓 |
美术风格 | 传统浮世绘 | 和风+霓虹灯 |
剧情设定 | 平安京妖怪录 | 未来都市异闻 |
核心玩法 | 单人回合制 | 多人实时对战 |
法律层面怎么说
查了2021年《网络游戏知识产权保护白皮书》,游戏玩法不受著作权保护这事儿早有定论。当年泡泡堂告QQ堂败诉的案例还热乎着呢——法院认定"消除类玩法属于思想范畴"。
不过美术资源是另一回事。记得去年某小厂抄《原神》角色动作被罚了80万,但腾讯这种体量的公司,美术团队肯定早把安全距离卡得死死的。
当事人反应有点意思
网易阴阳师官微在舆论发酵后发了条"分享一首《痒》",评论区秒变修罗场。腾讯那边更绝,《代号:破晓》制作人直接在知乎专栏写了篇"如何做差异化的和风游戏",通篇没提阴阳师,但每段都在回应抄袭质疑。
最逗的是玩家反应:
- 阴阳师老玩家晒出2017年骂腾讯的截图:"历史总是惊人相似"
- 腾讯系主播集体玩起"大家来找茬"直播
- B站鬼畜区连夜产出《腾讯网易の爱恨情仇》
行业老炮怎么看
我托关系问了个不愿透露姓名的游戏策划,他微信语音里带着熬夜的沙哑声:"害,腾讯立项会上肯定有对标阴阳师的PPT,但你说抄袭...现在谁家游戏没点既视感?"这话让我想起前阵子《塞尔达传说》制作人青沼英二那段访谈:"好的创作者都站在巨人肩膀上"。
玩家真正在意的是什么
凌晨四点外卖到了,我咬着冷掉的汉堡翻Steam评测区。发现个有趣现象:骂得最凶的往往是云玩家,真玩过两款游戏的人反而在讨论养成系统差异——
- 阴阳师御魂强化看脸
- 破晓的装备能定向改造
- 网易日常活动要肝2小时
- 腾讯日常15分钟自动挂机
这让我想起游戏心理学家Nick Yee的研究:玩家对"抄袭"的敏感度,其实和沉没成本成正比。那些在阴阳师氪了五位数的大佬,骂得比谁都凶。
这事儿的后续影响
天快亮时刷到条行业新闻:网易悄悄注册了"代号:破晓"商标,分类居然是卫生洁具。这操作骚得我咖啡都喷键盘上了——当年阿里注册"双十一"商标的既视感扑面而来。
转头看见窗户外头晨跑的大爷,突然觉得游戏圈这些事儿特像小区广场舞:
- A队新编了凤凰传奇的舞步
- B队马上学了个八九不离十
- 围观群众吵得比跳舞的还起劲
- 实际上人家第二天又一起排练新曲目了
合上电脑前最后看了眼数据监测网站,《代号:破晓》预约量已经突破300万,而阴阳师当天日活反而涨了7%。这魔幻现实让我想起《游戏设计心理学》里那句话:"争议才是最好的宣传"。得,该补觉了,下午还得帮邻居小学生抽卡呢——你说这破游戏,骂归骂,该玩不还得玩?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