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百老汇:当东西方艺术在维港相遇
铜锣湾时代广场的霓虹灯刚亮起来,老戏迷张伯就揣着早鸟票往演艺学院赶。他说十年前看《雪狼湖》的时候,剧场里还飘着咖喱鱼蛋的味道,现在的观众倒都学会中场休息时品红酒了。
从码头仓库到艺术殿堂
1880年代的湾仔码头,咸湿的海风裹着货轮的汽笛声,英国商人在这里建起维多利亚剧院。谁也没想到,这个最初用来给水手解闷的场所,会成为香港首个专业剧场。1970年代翻新时,工人们从墙缝里挖出泛黄的《南华早报》,上面登着梅兰芳1935年在此演出的剧评。
- 1983年里程碑:香港演艺学院成立,本地首个音乐剧专业诞生
- 1997年转折点:原创粤语音乐剧《城寨风情》连演68场
- 2010年代新气象:西九文化区剧院群落成,座位数翻三倍
那些年我们追过的经典
在旺角信和中心二手碟铺,总能找到1992年版《南海十三郎》的DVD。茶餐厅老板陈太说,当年剧组在庙街取景,群众演员蹲在路边吃车仔面的镜头,让她想起自己刚来香港打拼的日子。
剧目 | 特色 | 文化融合案例 |
---|---|---|
《杜老志》 | 粤剧唱腔+爵士乐 | 九龙城寨故事配百老汇式踢踏舞 |
《顶头锤》 | 武术动作编排 | 用咏春拳演绎罗密欧决斗场面 |
幕布后的烟火人生
深水埗的唐楼里,道具师阿Ken正在赶制《重庆森林》音乐剧的霓虹灯牌。他师傅那辈人做《帝女花》布景时,用的还是佛山运来的真丝绸缎,现在3D打印的塑料仿品几乎能以假乱真。
- 服装部珍藏:1987年《蝴蝶夫人》和服(混纺改良版)
- 灯光组秘技:用麻将灯改造的维多利亚风格壁灯
- 音效师绝活:用叮叮车铃声模拟伦敦大本钟
新老观众的更迭趣事
九龙塘退休教师李太太发现,现在年轻人看剧前都要在「大馆」拍打卡照。她记得2005年看《歌厅》时,中场休息观众都挤在走廊抽烟,现在倒是流行举着手机拍LED穹顶发朋友圈。
年份 | 典型观众 | 观剧习惯 |
---|---|---|
1990年代 | 带保温杯的师奶 | 用节目单扇风 |
2020年代 | 拿星巴克的文青 | 用手机测分贝 |
幕间茶歇的港式风味
剧场咖啡厅的王经理说,以前最畅销的是菠萝油配奶茶,现在抹茶拿铁和红丝绒蛋糕成了新宠。不过每场《南海十三郎》上演时,后台总会飘出煲仔饭的香气——这是从1997年首演保留至今的仪式。
幕布再次拉开时,中环的霓虹灯正好照进剧场玻璃窗,在观众席投下流动的光斑。台上唱着改编自粤曲小调的爵士乐,台下穿旗袍的太太和戴鸭舌帽的潮人同时鼓起掌来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