蚂蚁集团IPO活动中的财务指标解析:关键绩效评价如何影响市场信心?
早上冲咖啡时刷到新闻推送,忽然想起两年前蚂蚁集团轰轰烈烈的IPO筹备。记得当时楼下证券营业厅里,大爷大妈们讨论认购份额的热乎劲,和菜市场抢特价鸡蛋有得一拼。这场原本可能刷新全球纪录的上市行动,最终却像突然踩了急刹车。今天我们就着拿铁香气,扒开那些藏在招股书里的关键数字。
一、财务三原色:收入、利润与现金流
蚂蚁的招股书披露,2020年上半年总营收达到725亿元,相当于每天进账4个亿。这个数字什么概念?隔壁老王开的面馆,得连续营业2700年才能赶上。
1. 收入结构拼图
- 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:贡献了总营收的36%,像火锅店的锅底——必不可少但利润薄
- 数字金融科技平台:占比63%,这才是真正的肥牛卷,毛利率高达58%
- 创新业务及其他:1%的份额,好比火锅店送的薄荷糖
业务板块 | 2020H1收入(亿元) | 同比增速 |
---|---|---|
数字支付 | 260 | 13% |
金融科技 | 459 | 56% |
创新业务 | 6 | - |
2. 利润含金量检测
上半年净利润219亿元,算下来每秒钟赚834元。这赚钱速度,ATM机看了都自愧不如。但细看成本构成,技术研发投入突然增加到115亿元,比去年同期多了只金毛犬的体积——整整翻了一倍。
二、用户增长密码:10亿人的数字钱包
记得小区门口卖煎饼的大姐吗?去年开始她也挂上了蓝色收款码。截至2020年6月,蚂蚁的年度活跃用户数突破10亿,相当于给每个中国人发了7张电子会员卡。
用户指标 | 2017年 | 2020年 |
---|---|---|
年度活跃用户 | 4.5亿 | 10亿+ |
商户覆盖率 | 65% | 85% |
花呗用户 | 0.8亿 | 5亿 |
三、监管显微镜下的财务指标
去年秋天那场著名的外滩演讲后,监管层的目光突然变得像丈母娘看女婿般挑剔。几个关键指标开始微妙变化:
- 联合贷款规模增速从三位数降到个位数
- ABS发行量环比下降40%
- 消费者金融公司资本充足率要求提升至10%
1. 资本充足率变形记
原来蚂蚁通过资产证券化,能把1块钱本金循环放贷18次。新规出台后,这个魔术戏法变成了1:2的现实主义剧本。招股书里那个耀眼的58%毛利率,突然显得像鱼香肉丝里的肉丝——看得见但夹不着。
2. 备付金沉淀池缩水
央行要求支付机构全额交存备付金后,蚂蚁每年损失的利息收入相当于黄浦江边少了栋写字楼。这个变化直接体现在现金流量表上,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从2019年的897亿骤降到2020年上半年的371亿。
四、行业坐标系里的蚂蚁
指标 | 蚂蚁集团 | 京东数科 | 平安金融科技 |
---|---|---|---|
用户规模 | 10亿+ | 4亿 | 2.3亿 |
单用户价值 | 72.5元 | 31元 | 68元 |
研发投入占比 | 15.8% | 12.4% | 9.6% |
傍晚路过陆家嘴,看见蚂蚁总部大楼的灯光依然璀璨。听说他们最近在调整业务结构,那个曾经引发争议的借呗业务,现在改名叫信用贷了。街角711收银台前,小姑娘熟练地调出付款码,蓝色logo在手机屏上闪烁,仿佛在说:故事还没完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