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蛋仔派对变成人:一场关于拟人化创作的深夜脑洞

频道:游戏攻略 日期: 浏览:2

凌晨两点半,我的数位笔在板子上划出第17个圆滚滚的蛋仔轮廓时,咖啡杯已经见了底。突然想到:要是这些Q弹的蛋仔变成人类会是什么样?这个念头像卡在蛋仔皮肤上的贴纸似的甩不掉了。

一、从圆滚滚到有棱角

给蛋仔画拟人形象最反直觉的地方在于——它们本来就没有人类该有的结构。没有脖子、没有腰线、甚至没有明确的手脚,就像我邻居家三岁小孩捏的橡皮泥作品。但正是这种反常规,让创作过程充满意外惊喜。

蛋仔派对拟人画作

  • 头部处理:保留蛋形轮廓的同时,要暗示出下巴线条
  • 身体过渡:用服装褶皱替代原本的弹性材质表现
  • 标志性腮红:转化成人类妆容时差点画成晒伤妆

参考了《游戏角色设计心理学》里提到的"形态转化三原则",我试着列了张对比表:

蛋仔派对拟人画作

原始特征 拟人解法 保留程度
蛋形轮廓 鹅蛋脸+蓬松发型 ★★★★☆
Q弹质感 oversize卫衣+蓬松配饰 ★★★☆☆
短腿萌态 厚底鞋+堆堆袜 ★★★★★

二、性格比五官更重要

凌晨三点四十分,画到第4个角色时突然卡壳——所有蛋仔都长着同款微笑脸。这才意识到游戏里靠皮肤区分角色,而拟人创作需要更立体的性格外化

翻出游戏录屏反复看,发现很多细节以前没注意:

  • 粉色蛋仔摔倒时会先愣住0.5秒
  • 黑色酷盖蛋总喜欢站在地图边缘
  • 彩虹蛋夺冠时的翻滚比别的蛋多转半圈

把这些小动作转化成人类特征时,我的速写本变成了这样:

  • 运动系:永远翘起的呆毛+护腕
  • 傲娇款:故意穿反的棒球外套
  • 萌妹属性:总在口袋里露出半截棒棒糖

三、那些差点翻车的时刻

凌晨四点二十分,第七杯咖啡开始起作用。右手画着拟人版"流泪蛋仔",左手无意识地在桌上敲出游戏里的失败音效。这时候才真正理解到,拟人创作最怕的就是失去灵魂的精致

记得有个版本把厨师蛋画成了标准帅哥,结果朋友看了说:"这不就是普通美食番男主套了个蛋黄发色?"当时不服气,现在回头看确实——少了那种端着蛋糕还能平地摔的憨劲。

后来找到的解决方案挺有意思:

  • 保留1-2个夸张的原始特征(比如超大的厨师帽)
  • 人类化程度控制在70%左右
  • 动作设计参考游戏内的物理引擎

四、从屏幕跳进现实

窗外开始有鸟叫的时候,画到最难的"隐藏款蛋仔"。这些游戏里稀有的特殊皮肤,拟人化反而要克制设计欲——毕竟原作彩蛋都藏在细节里。

比如银河蛋的流光效果,试过三种表现方式:

  1. 科幻风发光纹身(太赛博朋克)
  2. 渐变挑染发型(像普通潮人)
  3. 最后定稿的版本是:普通卫衣,但内搭T恤印着若隐若现的星座图

这大概就是拟人创作最奇妙的地方:当你在便利店看到穿连帽卫衣的年轻人,会突然想到"啊这个背影好像会触发蛋仔的碰撞机制"。画完这组作品后,我看现实世界的角度都变得有点神经质了——地铁上那个抱着文件袋踉跄一下的上班族,多像开局被挤下平台的倒霉蛋仔啊。

网友留言(0)

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