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动期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知识指南
周末在商场看到"满300减50"的促销牌,老张掏出手机准备给闺女买新书包,突然想起去年双十一买的羽绒服至今没发货。他挠挠头问店员:"咱们这活动要是出问题,能找谁说道说道?"
一、搞活动时最容易踩的三大坑
上个月市场监管局刚公布的案例显示,2023年促销季投诉量同比上涨23%,主要集中在这些方面:
- 先涨后降的"假打折"
- 写着"特价商品"却不让退换
- 抽奖活动暗藏消费门槛
1. 价格戏法防不胜防
隔壁王婶在直播里抢的"历史最低价"电饭煲,后来发现比平时还贵20块。《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》第10条说得明白,经营者得要保留促销前至少七日的成交记录,咱们查价时可以要求商家出示。
价格陷阱类型 | 法律规定 | 依据 |
虚构原价 | 《价格法》第14条 | 可要求3倍赔偿 |
虚假折价 | 《消法》第55条 | 500元保底赔偿 |
不履行价保 | 《网络交易办法》第31条 | 7日内补差价 |
2. 退换货遇阻怎么破
朋友小李在商场特卖会买的皮鞋,回家发现尺码不对,店员却指着"特价商品不退不换"的告示牌。其实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25条早把话说死了——除了定做的、易腐的、数字产品等特殊情况,网购都享七天无理由退货,线下店虽然没硬性规定,但商品有质量问题照样能退。
二、不同促销场景的锦囊
- 直播带货:记得让主播把承诺写进购物车详情
- 社区团购:团长必须公示营业执照
- 商场满减:小票要保存到活动结束后30天
1. 线上活动的证据留存
去年双十一,小陈抢到"前100名半价"的烤箱,结果商家咬定他没进名单。现在学聪明了,下单时同时录屏+截图,特别是活动规则页面和订单提交时间。
2. 线下促销的注意事项
超市周年庆送的代金券写着"节假日不可用",这属于《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》明令禁止的霸王条款。上周邻居刘叔就拿着这个规定,硬是把中秋节不能用的抵用券换成了现金券。
三、真遇到事儿该找谁
这里有个实用电话清单,建议存进手机通讯录:
- 市场热线:12315
- 价格举报:12358
- 邮政投诉(快递问题):12305
记得上次小区门口新开的健身房跑路,几十号人抱着合同去市场监管所,工作人员拿着《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管理暂行办法》一条条核对,最后帮大伙儿要回了八成预付款。所以说遇到纠纷别怕麻烦,保留好支付凭证、聊天记录、宣传物料这三样关键证据,该较真时就得较真。
商场里的促销音乐还在响,老张这回仔细看了活动细则才下单。他说现在明白了,那些印着小字的条款不是摆设,咱们消费者腰杆子硬着呢。收银台前排队的阿姨听见这话,赶紧把刚买的东西又检查了遍小票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