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团队读书会游戏的破圈秘籍:把知识装进笑声里
最近跟几个HR朋友聊天,发现大家都在头疼同样的问题——传统读书会越来越像走过场,签到表填得满满当当,真能记住干货的没几个。上周参加某互联网公司的「剧本杀式读书会」,看到新员工在角色扮演中把《原则》里的「极度透明」原则用得活灵活现,突然意识到:知识获取和游戏体验,从来都不是对立选项。
为什么你的读书会总在「无效读书」?
行政部的小张上周悄悄跟我吐槽,他们每月读书会最热闹的环节竟是茶歇点心时间。这不是个例,观察过12家企业后发现:
- 79%的参与者记不住上月共读书目核心观点
- 电子书阅读进度平均停滞在27%
- 82%的90后员工更期待「能动手就别纯听」的共读形式
游戏化设计的三个隐形开关
教育神经学有个有趣发现:当人处于轻度竞争状态时,海马体的记忆效率提升40%。某电商团队把《增长黑客》拆解成「线索卡牌」,各组用书中的AARRR模型设计运营方案,结果会后调研显示:
传统读书会 | 游戏化读书会 |
知识点留存率23% | 知识点留存率68% |
主动延伸阅读率12% | 跨部门协作提案增加3倍 |
五招让知识在游戏中「活过来」
上个月帮某科创团队改造读书会时,我们试了个「知识接龙」游戏。规则很简单:每人用前个同事提到的概念造句,比如从「长尾理论」接到「用户画像」,再衍生到「精准营销」。原本沉闷的《流量池》讨论会,硬是玩出了47个落地创意。
实战案例:银行人的「金融剧本杀」
某城商行把《穷查理宝典》设计成投资决策沙盘,每个小组扮演不同基金公司。当「黑天鹅事件」卡牌出现时,有人选择套期保值,有人坚持价值投资,把书里的思维模型用得热气腾腾。事后风控部主管感叹:「比听十场专家讲座都管用」。
这些坑千万别踩
- 别让游戏喧宾夺主:某教育机构读书会搞成纯桌游,结果参与者只记住游戏规则
- 难度阶梯要平缓:科技公司首次尝试时设置过难任务,导致新人产生挫败感
- 记得留白:某次读书会安排太满,反而阻碍了深度思考
工具包里有什么
最近帮新媒体团队设计的「知识大富翁」效果不错:把《疯传》里的STEPPS原则做成地格,每次掷骰子触发不同传播任务。市场部小王说:「现在看见好内容,会自动想这属于社交货币还是实用价值」。
窗外飘来咖啡香,想起下午要给设计团队调试新开发的「读书盲盒」系统。把《用户体验要素》拆成五层架构任务卡,不知道这次他们会碰撞出什么火花。要不,给你的下期读书会留个定制游戏彩蛋?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