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动推广踩过的那些坑,手把手教你避开
上周和做市场的老张撸串,他愁眉苦脸说活动做了三个月,钱花出去像打水漂。我翻了翻他的推广方案,害!这不就是我们去年踩过的雷吗?今天就把这些血泪教训掰开揉碎了说,记得备好小本本。
一、预算总是不够花怎么办?
去年双十一我们准备了50万预算,结果预热期刚过一半就见了底。后来发现资源置换才是王道,比如某教育机构用免费课程换到了商场黄金展位。艾瑞咨询数据显示,73%的中小企业通过赞助合作降低了30%以上的推广成本。
- 提前三个月谈场地置换
- 找上下游企业联合推广
- 用服务抵扣广告费(比如给媒体做内训)
二、活动现场冷场像冰箱
记得第一次做新品发布会,准备了200个座位只来了87人。后来学聪明了,提前三天用预约直播抽奖锁客,到场率直接翻倍。EventMB的调查报告说,带实时弹幕的活动参与度能提升40%。
冷场陷阱 | 破局妙招 | 效果增幅 |
单向宣讲 | 扫码投票+大屏互动 | 62% |
到店礼无人领 | 朋友圈集赞兑奖 | 89% |
三、宣传渠道选得眼花缭乱
有个做餐饮的朋友同时在15个平台投广告,结果转化率不到0.3%。后来我们帮他做了个渠道体检表,发现本地的宝妈群转化是抖音的6倍。Cision的调研说,精准投放3个核心渠道比广撒网效果好2.8倍。
四、活动日期总撞车
上次情人节活动正好撞上市政修路,客流量少了四成。现在我们会用三色日历预警法:红色是节假日,黄色是竞品动向,绿色才是我们的主战场。HubSpot的运营日历模板可以参考。
五、数据追踪像雾里看花
见过最离谱的案例,某商场用WiFi计数统计人流,结果把保洁阿姨一天算进去18次。现在我们都用三码合一:报名码、签到码、核销码全程追踪,还能区分新老客户。Google Analytics的事件跟踪功能记得用上。
六、执行当天状况百出
去年夏天做户外市集,突然暴雨把音响设备全泡了。现在后备方案清单里必须包括:备用电源、应急雨棚、医疗包。根据活动保险公司的数据,85%的意外损失其实可以提前规避。
七、转化率像过山车
有个婚纱摄影店,活动当天收了200定金,最后只转化了3单。后来改成三天追单法:第一天送精修样片,第三天电话回访,成交率直接拉到27%。Salesforce的客户旅程模型可以参考。
八、品牌露出总被忽略
见过最可惜的案例,花了20万做的装置艺术,现场照片完全看不出品牌。现在我们会设计隐形水印:在地贴图案里藏logo,在礼品袋做反光标识。奥美有个"3秒原则"值得借鉴——所有视觉元素要在3秒内传达品牌信息。
九、活动结束就失联
之前做的亲子活动,结束后三个月才想起做回访,客户早忘了你是谁。现在我们都用热乎期跟进法:活动结束24小时内发满意度调研,第七天推送会员日邀请。MarTech会议提过的客户保鲜期理论要记牢。
十、团队配合像打地鼠
新人小王去年把媒体名单发错版本,差点酿成大事故。现在我们用彩虹任务表:红色是紧急事项,紫色需要跨部门协作,绿色已完成。Trello的看板模板改改就能用,记得每天早会同步三次进度。
隔壁咖啡店老李用了这些方法,今年店庆活动营收翻了四倍。其实搞活动就像炒菜,火候调料都有讲究。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你少走弯路,咱们下次见!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