莒县地震活动在文学作品中的印记
说起莒县,很多人可能第一时间想到“千年古县”的称号,或是沂蒙山区特有的民俗风情。但若翻开地方志,会发现这个鲁东南小城的地壳深处,还藏着一段段与地震相关的故事。从《莒州志》里泛黄的记载,到当代作家笔下的灾难题材,这些文字如同地质断层中的化石,记录着人与自然的永恒对话。
一、县志里的地震记忆
在莒县博物馆的档案室里,保存着清康熙年间编纂的《重修莒州志》。泛黄的纸页上,"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夜,地大震"的记载格外醒目。这场被后世称为郯城大地震的灾难,在卷七《灾祥篇》里留下了生动的文学化描述:
- "屋宇尽倾,声如闷雷,地裂黑水"
- "民多露宿,闻空中若有金戈声"
- "月余,余震犹未绝"
地方文人的即事诗
光绪版《莒州志》收录了秀才王树德的《震后》,诗中"断垣斜照里,稚子觅陶甑"的细节,比官方记载更多了人间烟火气。同时期的民间歌谣《地龙翻身谣》,至今还在当地老人口中传唱:
- "地龙翻身三月整,家家户户搭席棚"
- "官家开仓济灾民,老太爷磕头谢皇恩"
二、现代文学中的灾难书写
1980年代,作家刘玉民在长篇小说《齐鲁风云》中,用整整一章还原康熙大地震的场景。他采访了七位民间说书艺人,把口述传统中的"地娘娘发怒"传说,转化成了地质运动的文学隐喻。
报告文学的新视角
2018年出版的《鲁地纪震》(张伟著)用非虚构笔法,将1970年莒县3.5级地震与历史大震对比。书中特别提到:
- 震前三天家猫集体失踪的民间记录
- 公社广播站在地震当天的特殊播报
- 供销社连夜调配手电筒的细节
三、不同体裁的地震书写对比
作品名称 | 体裁 | 涉及地震 | 叙事视角 | 资料来源 |
《重修莒州志》 | 地方志 | 1668年郯城地震 | 官方记录 | 莒县档案馆 |
《地龙翻身谣》 | 民间歌谣 | 多场历史地震 | 民众集体记忆 | 《莒县民间文学集成》 |
《齐鲁风云》 | 历史小说 | 1668年特大地震 | 虚构人物视角 | 山东文艺出版社 |
《鲁地纪震》 | 报告文学 | 1970年小震 | 亲历者采访 | 齐鲁书社 |
诗歌中的地震意象
当代诗人王海桑在组诗《莒北叙事》里,把地震断层比作"大地的掌纹"。其中"祖父的烟袋敲打炕沿时/震落墙角的旧时光"这样的诗句,让地质运动与个体记忆产生了奇妙共鸣。
四、民间故事的另类记录
在《莒县故事会(1982)收录的"石婆婆显灵"传说中,地震被描绘成神仙斗法的结果。这些口头文学虽然缺乏科学依据,却为研究灾害文化提供了鲜活样本:
- 石像裂缝象征地壳运动
- 村民祭祀行为反映防灾意识
- 传说流变体现集体创伤修复
走在莒县老城的石板路上,偶尔还能听到茶馆里传出"康熙七年那场震"的说书段子。当地方言特有的抑扬顿挫,让那些沉睡在文献里的文字,又在地震棚改建的瓦房间活了过来。或许正如作家张炜在《古地震考》里写的:"大地的记忆,总会在人心里找到新的裂缝生长"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