蛋仔派对到底画的是什么画?
凌晨两点半,我第N次被朋友安利《蛋仔派对》时突然愣住——这游戏里那些歪歪扭扭的涂鸦,到底算哪种绘画风格?随手搜了圈发现大家也在吵这个,有人说是儿童画,有人坚持是抽象派,还有个美术生朋友信誓旦旦说是"新表现主义"...得,今晚别睡了,咱们干脆把这事儿捋清楚。
一、游戏里那些涂鸦的庐山真面目
抱着iPad蹲在沙发上玩了整晚,发现游戏里的绘画主要分三大类:
- 地图编辑器涂鸦:就是玩家自制地图时那些魔性线条,像被猫抓过的毛线团
- 角色自定义图案:给蛋仔穿的花里胡哨贴纸,经常出现迷之微笑的太阳
- 官方美术素材:加载界面那些圆滚滚的字体和图标
最绝的是有次看见个地图,作者用歪七扭八的线条硬是画出了《戴珍珠耳环的少女》,就是少女的脸看起来像被门夹过——这种魔改精神倒是很符合游戏气质。
二、美术教授看了都沉默的流派分析
专门翻了广州美术学院李明教授的《数字媒介与大众审美》,再对比游戏里的案例,发现这事比想象中复杂:
表面特征 | 深层基因 | 典型例子 |
线条像醉酒蚯蚓爬的 | 故意降低创作门槛的"笨拙美学" | 地图里画断掉的高架桥 |
颜色饱和度突破天际 | 移动端视觉争夺策略 | 荧光粉配亮紫色的蛋仔 |
造型永远圆滚滚 | 安全型视觉设计原则 | 连仙人掌都是Q版 |
我那个学油画的朋友看完这个表格,突然开始对着游戏截图临摹,说要搞个"蛋仔派对新表现主义"毕业创作——看来是真被刺激到了。
1. 儿童画?别小看这些涂鸦
最开始我也觉得这就是小朋友乱画,直到有次看直播,有个玩家用编辑器画出了《清明上河图》的蛋仔版,汴河里的船都变成了漂浮的荷包蛋...这哪是儿童画,分明是后现代解构主义。
2. 抽象派说法的漏洞
虽然看着很抽象,但游戏里所有元素都坚持"能认出是什么"的原则。就算画得再扭曲,电梯按钮永远有三个凸起,足球肯定带黑白格子——这反而更接近具象派的底线。
三、为什么这种画风让人上头?
凌晨三点半突然想通了:这些涂鸦就像火锅里的脑花,看着不咋样但越品越香。根据《游戏心理学》里的"可控混乱理论",这种画风完美踩中了几个爽点:
- 容错率超高:线条画歪了?就说这是艺术处理
- 叛逆感:在像素级精致的游戏圈反其道而行
- 共创快感:看到别人在你画的地图里摔跤特别快乐
上次在地图里画了条号称"高速公路"的波浪线,看着几十个蛋仔在上面弹来弹去,突然理解了毕加索画《格尔尼卡》时的心情——当然人家是反战,我们纯属恶趣味。
四、藏在涂鸦里的次元壁突破
最神奇的是这些涂鸦经常打破游戏边界。有次看见有人把地图编辑器当数位板,画完还煞有介事地办"蛋仔卢浮宫展览":
- 蒙娜丽莎→胖了三十斤的蛋仔丽莎
- 星空→会流动的蛋黄
- 大卫雕像→穿背带裤的荷包蛋
这种一本正经的恶搞,意外形成了独特的亚文化生态。华东师范大学有个课题组还专门写了篇《虚拟涂鸦社群的创造性实践》,里面大量引用蛋仔案例——学术圈都下场了,这涂鸦确实不简单。
窗外鸟都开始叫了,游戏里那个用香肠画出来的"蒙蛋丽莎"还在加载界面冲我笑。突然觉得这种画风就像小区门口早餐摊的煎饼,粗糙但充满生命力,谁都能来抹两笔酱料,最后居然还挺好吃...不行了,得去睡会儿,明天还要挑战用编辑器画《最后的晚餐》,十二个蛋仔围着披萨那种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