鼠年培训活动后评估与反馈机制:如何让每一次学习都“不白忙活”
正月初八那天,咱们公司培训室墙上的老鼠剪纸还没摘,李经理就拿着厚厚一沓评估表来找我:"小王啊,今年这六场培训可花了小二十万,你可得把效果给我盘清楚喽。"攥着这沓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表格,我突然想起《中国企业培训发展报告2020》里的数据——68%的企业培训效果评估还停留在签到表阶段。这不,咱们这就来聊聊怎么在鼠年把培训后的"验货"做得既有门道又有温度。
一、评估工具箱里的"三件套"
上个月隔壁市场部搞产品培训,结束后光听学员们说"讲得真热闹",可到了月底业绩会,新产品销量还是没见涨。这事给咱们提了个醒,评估不能光看场面热闹,得有几个实打实的抓手。
1. 藏在问卷里的"小心思"
别再用那种"请对本次培训打分"的老掉牙问卷了。试试这两招:
- 把"课程内容是否清晰"换成"您现在能说出三种新产品卖点吗?"
- 在满意度评分旁画个老鼠爪印进度条,从"懵圈鼠"到"机灵鼠"分五档
评估方式 | 成本 | 有效性 | 实施难度 |
---|---|---|---|
传统问卷 | 低 | ★★☆ | ★☆☆ |
实操测试 | 中 | ★★★★ | ★★☆ |
案例模拟 | 高 | ★★★★★ | ★★★ |
2. 工位上的"意外访客"
记得给新员工培训后第三周,假装不经意路过他们的工位:"上次讲的客户需求分析模型,你用着顺手吗?"这种非正式观察法可比正襟危坐的访谈管用多了。
二、反馈收集的"土法子"和"新招式"
行政部张姐有次跟我吐槽:"每次收反馈表就跟收作业似的,那帮小伙子躲得比老鼠见猫还快。"后来我们在茶水间放了卡通老鼠造型的反馈箱,回收率居然涨了四成。
- 面对面"老鼠会":每场培训留15分钟,让学员用"三个收获+一个疑问"接龙
- 微信"碎片化反馈":每天下班前发个趣味问答,连续跟踪一周
三、数据会说话的"三板斧"
去年销售培训后的数据让我长了教训——光看90%的满意度没用,得学学《培训效果量化分析实务》里说的,要把数据"腌入味":
数据类型 | 处理技巧 | 注意点 |
---|---|---|
主观评价 | 情感分析+关键词提取 | 警惕"好好先生"效应 |
行为数据 | 环比+同比对照 | 排除季节因素干扰 |
业务指标 | 归因分析模型 | 区分培训与其他变量 |
财务部老周有次拿着培训后的报销差错率数据来找我:"你看看,培训后差错反而多了!"后来一查才发现,那月刚好启用了新系统。这事教会咱们,数据分析得跟剥洋葱似的,一层层往里看。
四、让改进方案"长出腿儿"
上季度客服培训后,我们把"客户问题解决时长"缩短了18秒,秘诀就是在反馈里发现大家总记混产品代码。现在每个工位上贴着带老鼠漫画的代码对照表,这事还被写进了《服务优化案例集》。
- 每月举办"金点子"擂台赛,用培训积分兑换午休时间
- 在OA系统设置"改进追踪看板",像打地鼠一样解决问题
窗外的迎春花开得正好,培训室墙上那只抱着麦穗的卡通老鼠好像在冲我笑。评估表上的数据慢慢有了温度,李经理最近也不总皱着眉头查考勤了。说到底,培训后的这些收尾活儿,不就是帮着大家把学的东西,一点点种到日常工作的土壤里嘛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