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动义齿的临床应用案例分享:让笑容重新绽放的故事
周六早晨的阳光照进诊室时,李阿姨正摸着空荡荡的牙床叹气。三个月前拔掉的六颗后牙让她吃饭像打仗,连最爱的糖醋排骨都成了奢望。作为从业十五年的修复科医生,我见过太多这样被缺牙困扰的患者。今天就带大家看看活动义齿如何改写这些真实人生剧本。
一、那些年我们见证的改变
1. 张大伯的"重生记"
72岁的退休教师因为糖尿病导致下颌连续缺失7颗牙。我们为他设计的钴铬合金支架义齿,在舌侧增加了马蹄形稳定装置。三个月后复诊时,老爷子得意地给我们表演嗑瓜子:"闺女你看,比真牙还利索!"
2. 白领小陈的隐形战友
29岁的IT工程师因外伤缺失前牙区3颗牙齿。考虑到他的社交需求,我们采用弹性隐形义齿配合个性化染色技术。上周他发来结婚照,新娘完全没发现他戴着"假牙"亲吻。
病例类型 | 修复方案 | 随访时间 | 咀嚼效率提升 |
---|---|---|---|
多牙列缺失(老年) | 钴铬合金支架 | 12个月 | 82%→93% |
前牙美学修复(青年) | 弹性隐形义齿 | 6个月 | N/A(侧重美观) |
二、藏在细节里的成败关键
上周给王奶奶调整义齿时,她突然握住我的手:"大夫,这个托儿怎么像自家牙床长出来的?"秘密就在个性化印模技术上——我们用硅橡胶材料捕捉了0.1毫米级的组织起伏。
- 边缘封闭度决定稳定性
- 咬合面纹理影响咀嚼效率
- 基托厚度关系着舒适度
不得不说的保养经
记得开烧烤店的赵先生吗?他总抱怨义齿有股孜然味。后来我们发现他用热水泡义齿消毒,结果导致基托变形。正确做法应该是:
- 每日用软毛刷+专用清洁片
- 睡前摘下让口腔"透透气"
- 定期找医生做"体检"
三、当技术遇见温度
上周三的病例讨论会上,刘医生分享了个暖心案例。80岁的孙奶奶因为阿尔茨海默症总弄丢义齿,我们给她做了醒目的红色基托,还在内侧刻了家属电话。现在这成了老人最珍惜的"红色勋章"。
窗外的梧桐树又开始落叶,诊室里传来新患者咨询的声音。或许下个月这时候,又会多几个能痛快吃苹果、自信微笑的故事。毕竟,能让缺牙不再成为生活的休止符,就是我们每天早起的动力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