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玩家说“王者抄阴阳师”,我们到底在吵什么?
凌晨三点,手机屏幕的光刺得眼睛发酸。我又刷到那条热帖——《王者荣耀这三个英雄,把阴阳师缝得明明白白》。评论区已经吵了800多层楼,有人甩技能对比图,有人骂“腾讯老传统”,还有几个老玩家在科普“式神和MOBA英雄根本两码事”。
突然想起上个月和做游戏策划的朋友撸串,他醉醺醺地说:“你们玩家总盯着技能像不像,其实抄没抄要看骨架……” 当时没在意,现在突然有点好奇——所谓“抄袭”争议背后,到底藏着哪些普通玩家不知道的门道?
争议三英雄:缝合还是巧合?
先看看被骂最凶的三个“嫌疑人”:
王者英雄 | 阴阳师式神 | 争议点 |
弈星 | 弈 | 围棋少年人设+棋盘技能 |
云缨 | 鬼切 | 三段式突进+收刀动作 |
司空震 | 大天狗 | 雷电法王+悬浮姿态 |
说实话,第一次看到弈星和弈的对比图时,我手里的肥宅快乐水差点打翻——这俩都穿着蓝白配色的宽袖汉服,手里捏着棋子,连棋盘特效的菱形格子都像双胞胎。但翻到技能描述,发现王者把围棋机制改成了“连线爆炸”,而阴阳师的弈更侧重“落子预测”。
1. 人设撞车:文化符号的锅?
朋友工作室的实习生小美说过个冷知识:“国内角色库里的古风少年,80%都长着丹凤眼和尖下巴”。就像仙侠剧里的白绫永远自动飘动,游戏角色也有这种“安全区模板”。
- 围棋题材必然配宽袖汉服
- 雷电系角色总要悬浮离地30厘米
- 日本刀角色收刀必须带“铮”的音效
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大天狗和司空震都飘在天上——不是谁抄谁,而是雷电系角色的视觉语言早就被定型了,就像超级英雄落地必蹲缓冲pose。
2. 动作拆解:0.3秒的微妙差异
云缨和鬼切的三段斩争议最大。我逐帧对比发现:
- 鬼切的“鬼影闪”有残影拖尾
- 云缨的“掠火神枪”带火星溅射
- 两者前摇动作相差3帧(约0.1秒)
这就像比较麦当劳和肯德基的炸鸡——都知道要裹粉油炸,但具体用大豆油还是棕榈油,腌料里放没放蒜粉,才是决定“像不像”的关键。
法律视角:玩法不受保护?
去年《游戏法学评论》有篇论文让我恍然大悟:游戏玩法就像菜谱——番茄炒蛋谁都能做,但具体摆盘造型可以申请版权。具体到这两个游戏:
要素 | 是否受保护 | 举例 |
角色形象 | 是 | 弈星的发型设计 |
技能机制 | 否 | 棋盘范围攻击概念 |
动作细节 | 视情况 | 云缨收刀时手腕旋转角度 |
这就像当年《英雄战歌》告《卧龙传说》案,法院认定“卡牌数值可以雷同,但UI布局抄袭就侵权”。
玩家心理:为什么我们如此敏感?
有次在网吧听见两个初中生吵架:“你本命英雄是缝合怪!”差点打起来。后来发现这种情绪背后藏着三个真相:
- 沉没成本效应——玩阴阳师抽卡氪金2万的玩家,天然抵触“廉价复刻”
- 圈层认同需求——用“抄袭”划清MOBA和卡牌玩家的界限
- 信息差放大——多数人没看过《侍魂》里牙神幻十郎的居合斩,自然觉得鬼切动作是原创
去年网易和腾讯互诉的几个案子,判决书里都有句耐人寻味的话:“原告未能证明该设计已具有足够辨识度”。
行业现状:谁在“微创新”流水线?
认识个外包公司的动画师,他透露现在接单常有“参考需求”:“客户直接发阴阳师视频,说要这种feel但改到认不出来”。最夸张的一次,某厂商要求“把技能前摇缩短5帧,后摇加个转身动作”就算创新。
这种操作在业内叫“换皮三原则”:
- 美术风格跨文化(和风变国风)
- 技能组合杂交(A式神大招+B式神被动)
- 核心机制加料(在卡牌玩法里塞塔防)
不过也有反例,比如《决战平安京》和《王者荣耀》都出过敦煌联名皮肤,飞天元素雷同却没人说抄袭——因为文化母体本身是公共资源。
窗外天快亮了,屏幕右下角弹出游戏更新公告。突然想起朋友说的:“你们吵得越凶,说明角色设计越成功。”可能真正的问题不是谁抄谁,而是为什么十年过去了,我们还在用同一套视觉符号?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