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在楼下咖啡馆碰到张工,他正为新产品发布会的活动角演示发愁。作为常年混迹科技展会的老鸟,我发现活动角演示这事儿,表面看着酷炫,背后踩过的坑比咱们小区门口修路的坑还多。
硬件配置的平衡游戏
去年给汽车品牌做AR试驾演示时,我们测试了五款不同设备。就像买菜既要新鲜又要便宜,设备得在性能、续航和重量间找平衡。某国产眼镜看着参数漂亮,结果演示二十分钟就烫得能煎鸡蛋。
设备类型 | 续航表现 | 发热程度 | 市场均价 |
---|---|---|---|
工业级AR眼镜 | 4-5小时 | 可控 | ¥38,000+ |
消费级头显 | 2-3小时 | 明显 | ¥6,000-15,000 |
软件适配的俄罗斯方块
记得给商场做互动橱窗那次,安卓系统的触控延迟差点让我崩溃。不同设备就像不同尺寸的俄罗斯方块,开发时要预留20%的适配余量。最近发现Unreal Engine的移动端渲染优化方案,算是找到新救星。
跨平台开发的痛
- iOS端动画流畅度比安卓高15-20%
- Windows系统对触控笔支持更完善
- 浏览器内核差异导致特效丢失
实时反馈的毫秒战争
去年科技展上,有个展台的体感游戏延迟超过300ms,观众玩起来像在划慢动作太极拳。我们后来用WebRTC+边缘计算的方案,硬是把延迟压到90ms以内。
网络环境的隐形刺客
上个月在会展中心B馆,6家展商同时用5G直播,结果网速比我家十年前的路由器还慢。现在我们的设备箱里永远备着三种上网方案:有线网络、5G备用卡、甚至卫星网络接收器。
正说着,咖啡馆服务员过来续杯,张工突然拍大腿:"难怪上次用WiFi6还会卡!"你看,这行当的坑永远挖不完,但每次填坑都能学到新本事。窗外飘来烤面包的香气,我们碰了碰咖啡杯,继续琢磨起下次展会的新方案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