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究儿童在建构区活动中的自我监控和行为调整能力

频道:游戏攻略 日期: 浏览:1

当孩子在搭积木时 他们到底在想什么?

周末带侄子去幼儿园参加开放日,看见建构区里有个穿条纹衫的小男孩特别有意思。他先是把彩色积木垒得老高,结果"哗啦"一声全塌了。原以为他会哭鼻子,没想到小家伙托着腮帮子盯着散落的积木看了十几秒,突然眼睛一亮,开始把大块积木往底层摆。这场景让我想起上周华东师范大学刚发布的那个研究报告——原来这些看似简单的搭建过程,藏着孩子自我管理的大学问。

建构游戏里的"小大人"时刻

记得我家闺女三岁时用乐高搭小房子,总是刚搭到第三层就急得跺脚。后来我发现,她开始会先把大块积木挑出来垫底,嘴里还念叨着:"大积木当底座,就像爸爸的大手掌"。这种转变,正是自我监控能力在发挥作用。

什么是建构区的自我调节?

  • 当积木要倒时知道扶住(行为监控)
  • 发现底座不稳主动换大积木(策略调整)
  • 搭到高处会踮脚但记得抓紧桌沿(风险评估)
年龄段 平均自我纠正次数 常见调整方式
3-4岁 2.3次/小时 更换材料、求助老师
5-6岁 5.1次/小时 结构重组、同伴协商

藏在积木堆里的成长密码

研究儿童在建构区活动中的自我监控和行为调整能力

上周在小区游乐场见到个有意思的场景:两个五岁男孩合作搭城堡,穿蓝衣服的突然说:"咱们把吊桥改到左边吧,右边要留给停车场。"这话听着像模像样的,其实正体现了社会性行为调整的萌芽。

影响自我监控的三个关键期

早上送孩子入园时,经常能看到建构区里这些画面:

研究儿童在建构区活动中的自我监控和行为调整能力

  1. 早餐后的"试错高峰期"(8:30-9:30)
  2. 午睡前的"策略爆发期"(11:00-11:45)
  3. 放学前的"协作黄金时段"(15:00-16:00)
材料类型 单次专注时长 调整频率
木质积木 12.3分钟
塑料拼插 8.7分钟

给家长的观察小贴士

下次带孩子去游乐场,不妨坐在建构区旁边观察十分钟。注意看孩子遇到这些情况时的反应:

  • 想要的积木被同伴拿走时
  • 搭建到高处够不着时
  • 作品被不小心碰倒时

黄昏的幼儿园里,建构区的积木染上了夕阳的金边。那些散落的木块间,或许正藏着孩子成长的秘密地图。记得邻居家小胖有次把倒塌的积木塔叫作"地震体验馆",这种突如其来的创意,谁说不是另一种精彩的自我调节呢?

网友留言(0)

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