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技巧来确保参与者能够顺利参与到活动中
如何让活动参与者顺利“不掉队”?聊聊沟通那些事儿
上周末在社区帮忙组织亲子运动会时,看见有个妈妈举着手机在原地转圈:"说好三点在西门集合,这都三点半了怎么连个工作人员都没有?"这场景让我想起去年公司团建时,销售部老张因为没收到改期通知,穿着西装在空荡荡的会议室等了两小时的糗事。你看,甭管是社区活动还是公司项目,沟通不到位就像炒菜不放盐——再好的食材也白搭。
一、活动前的"天气预报"
记得给孩子准备雨衣要提前看天气预报,组织活动也得提前摸清参与者的"天气状况"。去年帮朋友策划读书会时,我们特意做了个小调查:
- 47%的人希望收到短信提醒(数据来源:《2023城市白领通讯习惯报告》)
- 32%偏爱微信服务号推送
- 剩下两成中老年人更习惯电话通知
1.1 沟通渠道适配表
人群特征 | 推荐方式 | 成功率 |
年轻上班族 | 企业微信+日历邀请 | 92% |
社区中老年 | 电话+纸质通知单 | 88% |
学生群体 | QQ群+短视频指引 | 95% |
二、信息传达的"三明治法则"
上周去听讲座,主持人开场就说:"请大家把手机调至静音,中间有茶歇可以拍照发朋友圈,结束后我们会把PPT发到群里。"这种先说要求、再给甜头、最后给保障的方式,就像咬到三明治中间的培根——让人更容易接受。
2.1 通知文案对比实验
我们给同一活动设计了两版通知:
- A版:"请准时参加!迟到者不得入场"
- B版:"提前10分钟到场可领取定制礼品,活动后抽奖送年卡"
结果B版的准时率比A版高出41%(数据来源:《行为心理学在活动管理中的应用》)
三、现场沟通的"温度计"
上周参加烘焙课,老师发现有个阿姨总是跟不上节奏,原来是老花眼看不清操作台。助教马上拿来老花镜,还特意把材料包字号放大打印。这种及时的温度调节,让整个课堂的完成率达到了100%。
3.1 突发状况应对锦囊
- 遇到急躁的参与者:"您先喝口水,我马上帮您解决"(递矿泉水)
- 设备出故障时:"正好咱们利用这个时间玩个小游戏"
- 有人提前离场:"这是活动资料包,路上小心"(递上伴手礼)
四、活动后的"余温料理"
去年参加完急救培训,第三天收到教练的微信:"王姐,记得下周来复训可以免费用假人模型哦~"这种贴心的后续沟通,让复训率直接翻倍。
跟进方式 | 参与度维持 | 二次转化率 |
24小时内发送活动照片 | 78% | 35% |
3天后收集反馈问卷 | 62% | 28% |
1周后推送关联活动 | 41% | 53% |
窗台上的绿萝悄悄抽了新芽,就像好的沟通总能在不经意间生长出新的可能。下次组织活动时,不妨试试这些带着人情味的小技巧,或许就能少几个"迷路"的参与者,多几张真心点赞的笑脸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