防晒与急救措施:遇到晒伤后应采取哪些紧急处理措施
七月的阳光像烤箱里刚拿出来的铁板,烫得人皮肤发麻。上周闺蜜小琳去海边玩,傍晚回来时两颊红得像熟透的虾子,碰一下都疼得直吸气——这就是典型的晒伤现场。其实在咱们的日常生活里,谁还没经历过几次皮肤火辣辣的教训呢?
一、皮肤晒伤的三个危险信号
当紫外线穿透表皮层时,可不是单纯把皮肤染红这么简单。根据《中华皮肤科杂志》2021年的一项研究,皮肤在暴晒后会出现三个阶段的变化:
- 12小时内:毛细血管扩张带来灼热感,像有无数小针在扎
- 24-72小时:黑色素细胞开始疯狂工作,皮肤逐渐发黑
- 72小时后:角质层开始成片脱落,就像蛇在蜕皮
晒伤程度 | 症状表现 | 数据来源 |
轻度 | 皮肤发红、轻微灼热 | 世界卫生组织紫外线防护指南 |
中度 | 明显红肿、触碰疼痛 | 美国皮肤病学会临床数据 |
重度 | 水疱、发烧、寒战 | 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 |
二、晒伤急救四部曲
1. 降温要像消防员救火
千万别急着用冰块直接敷!上海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建议,可以取冷藏室里的盒装牛奶(4℃左右),隔着干毛巾在晒伤处滚动降温。记住要"降温不冰镇",持续15分钟就能让毛细血管冷静下来。
2. 补水要学沙漠种树
北京协和医院烧伤科有个绝招:把医用纱布浸透生理盐水,像敷面膜一样盖在晒伤处。这时候可别用自来水冲洗,自来水里的消毒剂反而会刺激皮肤。家里有芦荟胶的话,记得选不含酒精的配方。
- 黄金修复期:晒后6小时内
- 补水间隔:每2小时补涂修复霜
- 禁忌动作:撕扯脱皮部位
3. 用药要分轻重缓急
药店里常见的氢化可的松软膏确实能缓解炎症,但陆军军医大学的最新研究提醒:这类药膏连续使用别超过3天。如果出现小水疱,可以用消毒过的针筒抽取疱液,但千万保留表皮作为天然创可贴。
4. 防护要像特工出任务
正在修复的皮肤比婴儿屁股还娇嫩。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教授支招:出门时除了戴帽子,最好备把深色胶面的遮阳伞——浅色伞面会反射地面紫外线,反而让防护效果打折扣。
三、这些误区你中招了吗?
去年夏天接诊的王阿姨,晒伤后往背上抹了厚厚一层牙膏,结果第二天起了大片红疹。台北荣民总医院的病例档案显示,晒伤后最危险的三大作死行为是:
- 用含薄荷醇的清凉产品
- 立即敷贴片面膜
- 泡热水澡缓解疼痛
四、防晒装备怎么选才靠谱
市面上的防晒霜就像口红色号让人眼花缭乱。国家质检总局去年抽查发现,38%的防晒产品实际防护值不到标注值的一半。挑防晒霜要学会看PA值后面的+号,一个+代表延长2-4倍防护时间,日常通勤选PA+++就够用。
遮阳伞也不是越贵越好。中国纺织协会的测试数据显示,银胶涂层的UPF值普遍在40+,而黑胶涂层能达到50+。重点要看标签上的紫外线阻隔率,达到99%才算合格。
海边玩水的张先生总抱怨防晒霜被冲掉,其实现在有种防水型防晒棒,像胶棒一样在皮肤上涂几道,成膜后游泳两小时都不掉。这种新产品通过欧盟防晒标准检测,特别适合户外运动爱好者。
五、特殊人群要当心
怀孕三个月的李女士最近总感觉皮肤发烫,中日友好医院的产科主任解释:孕妇的黑色素细胞特别活跃,同样的日照量,孕妇出现色斑的概率是普通人的3倍。建议准妈妈们选择物理防晒霜,主要成分是二氧化钛和氧化锌的那种。
家里的小朋友去夏令营,儿童医院的医生叮嘱要备好防晒护颈面罩。这种像劫匪头套的装备虽然看着滑稽,但能保护孩子最脆弱的耳后和颈部皮肤。记住给孩子补涂防晒要避开眼睛周围,用拍打的方式更安全。
傍晚的微风带着丝丝凉意,阳台上的芦荟盆栽在夕阳里舒展着肥厚的叶片。其实防晒这件事,说到底就是要和阳光打好交道——该躲的时候果断躲,该防的时候认真防。毕竟咱们的皮肤可比不上蜥蜴,晒脱皮了可不会自己长出新鳞片来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