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区立秋活动里藏着哪些熟面孔?
立秋当天的社区小广场总是热热闹闹的,空气里飘着糖炒栗子的甜香,树荫下摆着整整齐齐的竹编簸箕。遛弯儿的大爷大妈们揣着手溜达到活动区,年轻人也三三两两结伴来凑热闹。要说这社区立秋活动到底有哪些人在忙活,咱们得掰开揉碎了细说。
一、社区活动的核心人群
早上七点半,社区服务中心的王阿姨就推着三轮车往广场赶。车斗里码着五斤新摘的莲蓬、两捆青皮甘蔗,这都是给节气知识课堂准备的教学道具。像她这样的社区工作人员,每年至少要参与筹备8场传统节气活动。
1.1 常住居民主力军
- 银发族:72%的参与者年龄在55岁以上(数据来源:《2023社区文化参与调研》)
- 全职妈妈:带着孩子体验节气手作
- 退休教师:主动承担文化讲解工作
参与群体 | 主要活动 | 时间投入 |
社区工作者 | 场地布置、物资筹备 | 活动前3-5天 |
志愿者 | 秩序维护、流程引导 | 当天6-8小时 |
二、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参与者
老面点铺的赵师傅天没亮就起来发面,特制的秋梨膏馅馒头要赶在十点前送到活动摊位。这些社区商户虽然不直接参与活动流程,但提供的物资支持让节气味道更地道。
2.1 隐形贡献者图谱
- 蔬果店:捐赠时令农产品用于展示
- 书画社:免费提供节气主题装饰
- 物业保洁:活动前后增加3倍清扫频次
三、年轻人的参与新趋势
穿汉服来打卡的大学生举着自拍杆穿梭在各个展位间,他们把立秋晒秋的场景做成短视频,直播间观看量分分钟破万。这种文化传播者的角色,正在改变传统社区活动的参与形态。
年龄层 | 参与方式 | 内容产出 |
18-25岁 | 新媒体传播 | 短视频/直播 |
26-35岁 | 亲子体验 | DIY手作分享 |
四、特殊群体也不缺席
坐在轮椅上的张奶奶被志愿者推到咬秋西瓜品尝区,她教孩子们用方言说立秋谚语的模样被收录进社区影像档案。这种无障碍参与的设计,让活动真正覆盖到每个群体。
日头西斜时,广场上的银杏叶开始打旋儿。收拾场地的物业小哥把最后一筐南瓜搬上面包车,玩累了的小娃娃趴在妈妈肩头打盹,不知谁家厨房飘出贴秋膘的炖肉香。这样的立秋光景,年复一年在社区里静静流转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