暑假下乡:我在田间修水渠的日子
七月的太阳晒得人发慌,我蹲在田埂上啃着老乡给的青瓜,裤脚还沾着新鲜的泥巴。这是我参与农村水利建设的第15天,手机计步器每天稳定在2万步以上,皮肤黑了三度,但看着新修好的灌溉渠里汩汩流动的清水,心里就跟这瓜一样清甜。
水渠里的秘密
刚到王家村那会儿,村支书老王带我们去看老水渠。开裂的水泥缝里长着狗尾巴草,渠底积着厚厚的淤泥,活像条干瘪的血管。"这渠还是大集体时候修的",老王用树枝戳了戳渠壁,"去年浇地,十亩稻田愣是漏了三天才灌满"。
- 老水渠三大痛点:
- 渗漏率高达40%
- 过水断面缩窄1/3
- 支渠堵塞点27处
新旧水渠效能对比
指标 | 改造前 | 改造后 | 数据来源 |
灌溉效率 | 3天/百亩 | 8小时/百亩 | 《全国农田水利普查》 |
节水率 | 基准值 | 提升62% | 农业农村部2023年报 |
维护周期 | 每年3次 | 2年1次 | 省水利厅技术规范 |
水泥与汗水
施工第三天就遇上难题。老张叔家的菜地正好挡在规划线上,眼看要闹僵,我们几个学生娃带着测量仪,硬是帮他在后山找了块更好的菜地。新地日照多两小时,土质检测pH值更合适种辣椒,老张叔乐得给我们送来一筐土鸡蛋。
拌水泥时学了个土方子:每立方混凝土加半簸箕碎瓷片,老乡说这样既防鼠啃又耐磨。果然,验收时钢钎都划不出白印儿。这些土办法配上新技术,让水渠既保留乡土智慧,又达到国家标准。
施工中的意外收获
- 清理渠底挖出20年前的石碑
- 发现3处天然渗水点改造成蓄水池
- 利用无人机测绘节省5天工期
渠水里的倒影
通水那天,村里的小孩光着脚丫追着水流跑。李婶家新插的秧苗喝饱了水,叶子支棱得像剑麻。最让我感动的是王大爷,他蹲在新修的节制闸旁边,用皴裂的手摸着光滑的不锈钢闸门,嘴里念叨:"这下再不用半夜起来抢水喽"。
收工返乡的大巴上,手机弹出条新闻:全省今夏完成农田水利改造127处。我望着窗外掠过的稻田,忽然觉得那些晒脱皮的肩膀、磨出水泡的手掌,都化作了稻浪里的粼粼波光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