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月初的傍晚,咱们村居商场的李经理蹲在仓库门口抽烟,瞅着对面新开的连锁超市发愁。他手里的账本显示,去年中秋销售额同比下滑了18%——这事儿要搁大城市可能不算啥,但在咱们这巴掌大的地界儿,可是要命的事。
一、春节营销:老街坊的年味经济学
腊月二十三那天,商场门口的电子屏突然放起《恭喜发财》。住在后街的王大妈拎着菜篮子直乐:"这才像过年嘛!"我们连夜在生鲜区支起二十口土灶,穿着红围裙的售货员现场教大伙儿熬腊八粥。您猜怎么着?单是糯米销量就比平时翻了七倍。
活动形式 | 参与人数 | 连带销售率 | 数据来源 |
现场年货制作 | 320人/天 | 68% | 《2023乡村消费行为调研》 |
满99抽红包 | 全员参与 | 92% | 商场POS系统统计 |
1. 春联背后的生意经
我们特意从县文化馆请来退休老师傅写春联,条件是顾客当日消费满188元就能领。张屠户家媳妇儿为了要副"六畜兴旺"的对联,愣是买了三箱冷冻鸡翅——她家压根儿不吃这个,后来全送亲戚了。
- 手写春联成本:0.8元/副
- 平均客单价提升:47元
- 二次到店率:31%
二、中秋战役:月饼引发的蝴蝶效应
八月十四早上六点,商场还没开门,门口就排了二十多个老太太。她们可不是来抢特价鸡蛋的,而是等着买现烤的鲜肉月饼。我们特意把烘焙间改成透明玻璃房,香味顺着空调出风口飘满整个商场。
营销策略 | 实施难度 | 收益指数 | 数据来源 |
现制月饼窗口 | ★★★ | 9.2 | 《节庆食品营销白皮书》 |
★★★★ | 8.7 | 商场夜间销售报表 |
1. 月圆人更圆
我们在停车场办了三天"月光集市",卖糖画的李老头一天能赚四百多。不过最绝的是那个"拍月亮送代金券"的活动——张大妈举着华为手机追月亮的身影,成了那年中秋朋友圈的经典画面。
三、国庆玩法:红色经济遇上烟火气
十月一号早上七点,商场广播突然开始放《我和我的祖国》。正在挑青菜的老头老太太们先是一愣,接着有人跟着哼起来。我们在生鲜区搞了个"祖国山河美"蔬果拼盘比赛,西蓝花当松树,圣女果摆成国旗,比赛照片墙成了新的打卡点。
- 红色主题陈列转化率:22%
- 亲子活动参与度:74%
- 爱国文创产品退货率:0%
1. 老物件的温度
三楼的过道突然冒出个"时光杂货铺",收银台旁边摆着老式搪瓷缸、铁皮青蛙。这些均价不超过15元的小物件,硬是带动了旁边家电区的销量——买3999元冰箱的客人,总会顺手带个八块钱的拨浪鼓回家给孙子玩。
四、平常日子里的花火
隔壁镇商场经理老周来取经时,盯着我们三八节做的"厨神争霸赛"海报直挠头:"你们咋说服那些大姐上台颠勺的?"其实秘诀就藏在奖品设置里——冠军奖品是全年免费领取鸡精,亚军是陶瓷刀套装,季军反而最抢手:能在商场广播里点播一首老歌。
非节庆活动 | 引爆点 | 成本收益率 | 数据来源 |
周末早市 | 现磨豆浆免费续杯 | 1:5.3 | 《社区商业运营案例集》 |
生日特权 | 凭身份证领鸡蛋 | 1:8.1 | 会员系统数据分析 |
门口的桂花又开了,商场玻璃上还留着端午挂艾草留下的胶印。收银员小刘边扫码边跟客人唠家常:"您家小宝的奥特曼书包到货了,记得来取啊。"远处促销区的喇叭还在循环播放:"今日特价,鲜排骨十九块八..."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