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动执行返点:藏在市场预算里的双刃剑
上周和做市场的老王喝酒,他盯着手机突然拍大腿:"上个月活动返点少算了3%,推广费又得重新报!"这让我想起去年自家装修,明明预算30万,结果瓷砖店老板返了5%现金券,转头就多买了个智能马桶。你看,返点这事儿啊,就跟超市满减券似的,用好了能多买两斤排骨,用不好可能连青菜钱都搭进去。
一、返点到底怎么"返"?
市场部小张最近总嘀咕:"上季度给A公司返了12%,怎么比B公司多2%?"其实返点规则比奶茶店会员积分还复杂:
- 阶梯式返点:就像打车软件冲单奖励,完成50万返3%,冲到80万就变5%
- 季度末惊喜:有些渠道商会在Q4突然说"再投20万,额外返2%"
- 隐藏条款:某次合作合同里写着"KPI达标追加返点",结果发现要同时完成下载量和客资量
真实案例:某教育机构踩过的坑
推广渠道 | 承诺返点 | 实际返点 | 差额原因 |
信息流平台A | 8% | 6.5% | 未达点击率要求 |
搜索引擎B | 10%+2% | 9.8% | 季度末冲量失败 |
二、预算表里的加减游戏
市场总监李姐的电脑桌面永远开着三个Excel表:
- 原始预算表(像个精打细算的账房先生)
- 返点预估表(像在玩扫雷游戏)
- 实际支出表(总有些红色数字特别扎眼)
电商行业典型案例对比
公司类型 | 预期返点 | 实际返点 | 预算偏差率 |
服装类TOP3 | 9%-12% | 8.7% | -13% |
美妆新品牌 | 5%固定 | 5%+1%奖励 | +20% |
三、老司机们的生存智慧
见过最聪明的操作,是某快消品市场经理的"返点三件套":
- 把返点条款写进合同附件时,总不忘加句"如遇平台政策调整,双方重新协商"
- 每个季度最后一周,总要约渠道商喝咖啡"叙旧"
- 办公桌抽屉里永远放着三色荧光笔,专门标记不同返点条件
隔壁工位的新人小王已经学会在预算表里加个"返点波动缓冲带",他说这就像给预算系了条安全带。窗外的梧桐树开始抽新芽,市场部的打印机又吐出一沓新的活动方案,扉页上用铅笔写着小小的"返点预估6.5%-8.2%..."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