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非活动中心的活动到底有没有语言翻译服务?
最近陪家里长辈去社区办事,路过挂着"民办非企业活动中心"牌子的三层小楼时,听见几个外国游客正用手势比划着问路。这让我突然想到:这些挂着"民非"牌子的活动场所,平时给居民组织那么多兴趣班、讲座,要是遇到外国朋友或者听障人士,他们能提供翻译服务吗?
社区活动中心的真实服务现状
带着这个疑问,我走访了本市6家不同类型的民非活动中心。工作人员老张告诉我:"我们现在每周三的英语沙龙都有志愿者现场翻译,上次区里国际交流活动还专门配了同传设备。"不过他也坦言,常态化翻译服务要看具体活动性质,像书画班这类日常活动主要还是靠参与群众互相帮忙。
不同城市的服务对比
城市 | 服务类型 | 翻译服务 | 覆盖语种 | 数据来源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北京朝阳区 | 国际文化交流 | 专业同传+手语 | 中英日韩等8种 | 《首都涉外服务白皮书》 |
上海静安区 | 长者健康讲座 | 方言翻译员 | 沪语/苏州话 | 静安民政2023年报 |
广州天河区 | 跨境电商培训 | AI即时翻译 | 26国语言 | 大湾区服务创新案例 |
这些场景可能遇到翻译服务
在社区活动中心蹭空调的王阿姨跟我唠嗑:"上次残疾人联合会的急救培训,那个手语老师打得可漂亮了,听说还会三种方言手语呢。"结合实地观察,整理了几类常见场景:
- 涉外主题活动:像中秋做月饼这类传统文化体验,通常会配备双语志愿者
- 特殊群体服务:残联组织的活动基本都有手语翻译
- 专业培训讲座:新出台的医保政策解读会请持证翻译
成都武侯区的智能服务
在玉林街道活动中心,我看到咨询台放着个带多国国旗标识的平板电脑。工作人员演示说这是他们自研的"即时翻译通"系统,点选语言后就能实现实时语音转换,据说还能识别四川方言。
怎样获取翻译帮助
杭州西湖区的小陈告诉我个小窍门:"要是带着外国朋友参加活动,提前三天在公众号预约,他们就会调配翻译资源。"常见申请方式包括:
- 现场登记处的翻译需求表
- 电话预约时说明语言需求
- 活动报名表中勾选辅助服务
记得有次参加非遗剪纸活动,现场来了位日本游客。工作人员临时找来会日语的社区居民帮忙,后来才知道那是住在隔壁楼的退休外交官。这种灵活应变的服务方式,倒也挺有人情味。
服务升级进行时
最近在深圳参观时看到,有些活动中心开始试用AR眼镜翻译设备。参与者戴上眼镜,就能实时看到演讲内容的翻译字幕。不过负责技术的老周说:"机器翻译总差点味道,我们现在中英切换准确率到92%,但方言翻译还在调试。"
路过活动中心二楼的亲子阅读区,听见有位妈妈正在用手机给外籍孩子翻译绘本内容。工作人员见状,马上拿来他们新采购的双语点读笔。这种细致入微的服务改进,让人感受到社区的温暖正在悄悄生长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