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把手教你画蛋仔派对古琴,零基础也能轻松上手
凌晨两点半,咖啡已经凉了第三次,我还在和这张古琴线稿较劲。突然发现画蛋仔派对里的古琴其实有诀窍——就像小时候临摹课本插图,关键要找到那些"锚点"。下面这些血泪经验,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。
一、准备工作比动手更重要
翻出我第三次画废的草稿纸才明白,准备工作没做好就像用宣纸画水彩。你需要:
- 2B铅笔+可塑橡皮(硬橡皮会擦出毛边)
- 横竖比例参考表(后面会详细说)
- 废纸若干(用来试线条力度)
1.1 古琴的"黄金比例"
实测发现游戏里古琴长宽比接近3:1,琴头到岳山约占全长1/6。这个比例画错,后面全都会歪——别问我怎么知道的。
部件 | 比例参考 |
琴身总长 | 3单位 |
琴额宽度 | 0.5单位 |
徽位间距 | 递减规律 |
二、分步拆解绘制过程
凌晨三点灵感最活跃,这时候画曲线反而顺手。分享我的"五步定位法":
2.1 框架搭建
先画个躺倒的葫芦形,上窄下宽。注意琴颈要微微内凹,这个弧度决定了整把琴的优雅感。有次我画太直,朋友说像晾衣杆...
2.2 细节雕刻
- 岳山画成小拱桥状
- 琴徽用等距递减法排布
- 雁足位置要低于琴腰
画到琴弦时差点崩溃——十三根弦的间距其实不是均等的!靠近演奏者的五六弦间距稍大,这个细节参考了《古琴制作技艺》里的数据。
2.3 蛋仔化处理
这才是最难的部分。要把传统古琴变成蛋仔风格需要:
- 琴尾加上小圆球装饰
- 琴面弧度更夸张
- 弦轴做成糖果色
有次我把琴轸画太大,整把琴看起来像棒棒糖。后来发现控制在琴额1/3大小最合适。
三、避坑指南(血泪版)
咖啡杯底积了四层渍才总结出的教训:
3.1 新手常见翻车点
- 龙龈画太厚像鞋拔子
- 琴轸排列太整齐像梳子
- 忘记留出"低头"空间
最致命的是焦尾部分——很多人画成直角,实际上应该带5-10度的倾角。这个数据是拆解游戏素材时用量角器测出来的。
3.2 线条处理的秘密
描线时发现个取巧办法:琴身外侧用0.5mm针管笔,内侧装饰线换0.2mm。转折处稍微停顿,能画出游戏里的"Q弹感"。
天快亮了,最后检查下琴弦是否平行——用铅笔比着看投影线,比肉眼判断准十倍。画完才发现右手小指沾满了石墨,但看着成品还是挺有成就感的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